目前分類:親子教養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性別教育」是「家庭教育」是我一直以來推廣的觀點,家中可以提供的是安全且開放的對話,承接孩子丟出來的想法及問題,家長們不用是專家,但是可以一起找資料,一起探索自己對性別教育的觀念,反思一下,這些觀念由哪裡來,如果是文化影響,是社會上大家普遍認為的嗎?例如女性要保有處女之身!這類八股的思想。還是,由父母來的,家族認為的,例如男生可以帶女朋友回家,女生不可以隨便去別人家!還有自身的認知,可能受到過往的經驗影響,例如離婚的女人很難找的好對象等這些觀點。
 
我覺得,性別觀念有好多可以聊的,最重要的是釐清這些對妳的生活有什麼影響,自己要不要接受不同以往的觀點,或是隨著時空背景的轉變,而去選擇性的調整,也是個人意願。但請尊重他人對生命的看法,對性別觀念的想法,理性的討論,即便是自己的孩子,也請尊重孩子可以和我們有不同的選擇。在他願意和我們聊時,好好的對話,不要將孩子擋在門外,這樣他同樣會想要知道性別知識,只是不再找家長,而是去找他人詢問,這樣不就錯失了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機會。
 
推薦家長收聽優質 Podcast節目【越育】由我與主持人小孫的【性別教育】訪談,也爆料了不少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大家分享!
 
Podcast 【越育】- EP55 , Fifi 訪談 , 不能說的秘密 , 性別教育(上)​
Podcast【越育】 - EP56 , Fifi 訪談 , 不能說的秘密 , 性別教育(下)​

Kidsmove藝術療育600X450.png

 

文章標籤

舞動飛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寶,是成長的第一個階段】

 

記得小時候聽到一首歌唱著:「有媽的孩子像個寶……」心理會出現一份激動之情,在我的童年母親從不缺席,她選擇的工作是在家裡開業並且照顧著 4 個孩子,小時候總是想著她如果可以其他的媽媽一樣出門工作,我就可以在家裡做一些平常不可以做的壞事,比如吃一些垃圾食物,一直看電視不被人撈叨等等….但是長大後才知道這是有多麼的偉大,也感激她選擇這樣的生活模式,讓我們可以過簡單規律的生活,並且知道家裡總是有人隨時等著我們回家……….

 

這樣心理的安全感及歸屬感造就了我的一生--浪蕩愛冒險,這個愛流浪的個性 可以一個人到不同的國家學習、旅遊,與不同的環境及人群接觸時,可以容易的融入及交心,對待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及生活型態抱持著開放及好奇的心,有著同理心及堅持的道德感,這與自身的特質和成長的教養環境有著息息相關的交互作用…..

 

嬰兒期的孩子在還沒有語言階段時,是在用身體的感官學習,與照顧者的身體接觸與眼神交流有著重要的影響,這個母嬰之間的互動模式,在心理學裡有著名「依戀或依附(attachment theory)理論」,這影響著如何建立自我概念、青春期的自我認同及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等等。

 

  • 依戀關係的類型: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一個安全型依附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當主要照顧者(普遍為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和陌生人互動,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可能會難過哭泣,當主要照顧者回來時,小孩會很快地靠近照顧者尋求安撫。安全依附有助社會及情緒的發展,嬰兒才能適應與親本分離致力於探索環境,而發展出自我概念,此理論其具影響性。

 

反抗型依附(Resistant-attachment)

或稱矛盾型依附。此類型的小孩即使當主要照顧者就在身旁時,面對探索和陌生人時依然會感到焦慮。當照顧者離開時,小孩會非常的沮喪;當照顧者回到身旁時,小孩又變得很矛盾,明明想跟照顧者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當照顧者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反抗。

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此類型的嬰兒的母親/主要照顧者特性為: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不一致的行為。

 

逃避型依附(Avoidant-attachment)

此類型的小孩會迴避和忽視主要照顧者的存在,在照顧者離開或回來不表現出情緒。照顧者在時不去注意;照顧者離去亦顯不出緊張痛苦;照顧者去而復返非但不表高興,反而迴避或很慢才向前迎接;陌生人出現時無特殊反應。小孩不會去探索環境不管誰在那裡。小孩面對對待陌生人和照顧者是一樣的。不管誰在這個環境,也沒有太多的憤怒。

逃避型小孩的母親/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沒耐心、對嬰兒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的反應、並拒絕身體接觸等反應。逃避依附的嬰兒表現出退縮、孤立、對學習沒興趣、缺乏動機。也不易交朋友。成年:冷漠型。

 

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小孩沒有固定連貫的反應方式。會依據環境的回應來表現反抗或迴避。小孩經歷過受驚嚇的照顧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顧者。因為人際互動是不穩定的,所以導致孩子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面對照顧者,一般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整的鏡子,而混亂型依附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從一面破碎的鏡子。

 

看到了這個理論的資料,作為用心照顧孩子的家長也在思考著要如何能夠給與孩子一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既然我們生育了孩子想要給他一個健全身心發展的環境,相信也尋找了不同的專家的意見,以我的職業背景(作者為舞蹈動作治療師)也提供一些想法給家長們參考:

 

  1. 看見孩子原本的樣子: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原來的樣子被他人看到,第一個與孩子生命中重要關係者會是孩子的父母,每個孩子都是一位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特質,父母們總是有很多的幻想,想像他可以成為哪樣的人,哪種職業,哪樣的個性,但是孩子與身俱來就有自己的性格,您是否有真正的看見,並且『允許』他可以發展出自己的樣子,還是您想要的樣子。
  2. 在嬰兒階段最好的養是身體觸,動覺與開發:這裏我們不強調刺激,為有些無法接受激過度,卻需要多一些的刺激,也完全是照孩子的特性取決多給少。
  3. 的位置看世界:可以是空間的位置,比如,孩子的矮,否可以蹲下用同個空度與他對話眼神交流,孩子會感覺己如此的渺小,被威權控制,用同理的度去理解孩子到的題,是心理的度。
  4. 先處理情緒問題,再處理大人的情緒問題:緒(emotion)含了-心情(feeling)(sensation),大腦邊緣系統的杏仁核(amygdala)的是情緒處理角,它處理部分包含攻性、焦慮,憤怒和嫌惡感,同時也懼。如果子出現負面的緒先去詢問受與心情,嚇阻止,不只是處裡這些緒,還相關度,所以長們會抱怨孩子說都不聽,並且在同樣的情境下出現同樣的問題,這些與著憶相關的因素,當去理解孩子的情緒,理共情才能調整與的頻率,到彼此,也可以避免一再而在被激起的記憶引發的情緒反應。
  5. 言教不如身教(這也是八百年的老道理吧):正常的孩子大的鏡像神經元功能可以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及學習,這是不需要語言的傳達,直接由非語言的感官就可以學到,大人們的言行舉止,孩子們耳濡目染下就複製完成了,所以說為什麼一家人總是有著一家人常有的行為模式,生活上的經驗,身體的體驗比著用知識教育更容易被理解及體會,並且由著身體的內隱記憶習得影響更深入及久遠。
  6. 用舞、遊、藝類的來增加親子互動及親密關係:「玩」的活動,歡這句廣:「超能力」。所以去探索世界,夠有勇氣及找答案,並且可以一試再試,累,而術類可以構建美感及創造力,這樣的力不就是會結構上要的格特質?未來的工作是法想像的,就像們上代一樣,法去想像今日的網路及AI世界,在這不斷遷的紀,這個世論您做哪一個職業,都需要有『玩』的力,需要有著險的好奇心與解決事情的能力。子之間如果可以同時參與,不僅有著共同的驗也造出共同的憶,大人們也可以孩子久的童心,因生存壓力而忘了的心,去養彼此的心,孩子長。

 

帶著媽寶的安全感,才有往下尋找人生旅程的勇氣,有著可以在去探索內心世界的能量,不會卡在情緒的困境,無盡慾望的追求,能夠有能力給出愛接受愛,因為在他的生命中體驗過愛的幸福感。

 

舞動治療的課程依照著這樣的理論基礎去研發設計,內容會有具身體驗性的教學,有著感受性的分享,有著藝術類形式的創作,有著可以看見每一個人的機會,讓不論是家長或是孩子都有著自我獨特性的呈現,如果您願意,我們所創建出的時間與空間,我們將會成為一個接納的容器,讓你成為你自己,這包括孩子與您,一起加入我們,一起玩吧!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E%9D%E9%99%84%E7%90%86%E8%AB%96

                      不合理的--存在的  作者:楊定一博士   天下生活份有限公司

 

孩子與母親.JPG

文章標籤

舞動飛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性別教育是家庭教育】      

孩子,勇敢戀愛去吧

      我自己是一個極不傳統的女性,生活在台灣較多自由及多元選擇的文化下,我還是夠叛逆的,15歲就談了戀愛,22歲升格當媽媽,今年41歲已經是兩個18 ,19 歲孩子的媽,現在的狀況是在中西交流的二度婚姻裡,我老公美國人,年紀小我9 歲,我們相遇時他大學剛畢業到台灣教書,我當時32歲,在前幾次見面後就跟他說了:我離過婚有孩子,他說:這不會影響他對我的感覺。既然這個帥哥不計較,我又何必扭扭捏捏,彼此感覺對了,還不勇敢走下去,我可是不讓自己人生後悔的女人呀,於是這樣一路走到現在,將近10年的時光,我們還在每日分享心事,每天出門親吻的階段,當我和年輕的姊妹們說到這裡時,她們會發出一陣的怒吼聲,說著:又在虐狗了。但我總是會說:婚姻是一輩子的修行!養孩子是另一段的修煉,我今天做到的都是因為「姐姐有練過」………..
     

        對於傳統的台灣男人,大男人主義的思想,我早就敬謝不敏了,自己真的沒有能力可以盡到女人該有的三從四德,孝敬公婆這件事,最多可以做到尊敬長輩但是無法委屈求全,這一點當自己明白了,就也不用再糾結了。我也開玩笑的跟朋友說:「自己沒有辦法內銷,只好作外銷市場了」。
     

        也因為自己求愛過程及婚姻經驗,現在可是孩子們的戀愛顧問,我一直提倡「戀愛也是要學習的」。我遇過女兒高中時前任男友的媽媽打電話給我,溫柔理性的說著: 「兩個孩子還在高中求學,怕談戀愛會影響了學業」。這位媽媽也用微婉的語句透露出害怕女孩懷孕,孩子們還小無法有能力照顧下一代。而我用堅定和善的語氣回覆她說:「孩子們互相喜歡,也願意交往是一件對彼此承諾的練習,如何在能夠花時間在對方身上,並且還要能完成學校安排的作業及成績也是需要學習的」。 「如果男生尊重女性就應該要做好保護措施,也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最後我也說了:『我們家的女兒我也是這樣教她的,並且也有做保護自己的措施」。
     

        說到保護措施,在女兒國三階段開始有心儀對象時,因為之前護理工作的背景,所以當她青春期生理轉變後,就教她如何計算排卵期及安全期,並且告訴她一些避孕的方式,最後她決定使用口服避孕藥,一方面可以減少青春痘,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孕。但這一點其他的家長們可是要評估自己孩子的身體狀況再做決定,由專業醫師判斷後在用藥為妥。
     

        我在教導女兒時,不是教她要成為一個「女人」,而是教她如何身而為一個「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告訴她尊重自己身體自主權的重要性,給予自己與他人選擇上的尊重,也給彼此適當舒適的距離。
      

        對於青春期會出現的性慾望,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關於性教育方面,從小就要提出一些知識及想法,在告訴孩子時,用一般的態度去說明身體不同部位有的功能,男女天生器官上的不同,用法上不同,所付的責任也不相同,教導她不是要去恐男,也不是要守貞,而是要忠實於自己的想法及意願。
    

        在遇到男方家長提出的疑問,我不會將女兒放在吃虧的角色,也信任她的決定,我站在與我孩子同一邊,這一點很重要的是,她不會被我們拒絕及孤立在兩性關係中,當出現質疑時候或是她遇到不舒服的狀況,不去批評她的行為,而是去聽她說,讓她說出自己在過程中的想法及感受。而且守貞這一件傳統價值控製女性思想的行為,可以是滿足未來另一半無意義的虛榮心,但是卻會照成對身體缺損的陰影,掛上不守婦道的心理評價,這一點我可是一點都不認同,並且每一個家長也都年輕過,在我們年輕時背著自己的爸媽,也都做過一些該做及不該做的事,重要的是如何對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任,生育我的孩子們也是我自我負責的一個決定,同時我也用身教在告訴孩子這一件事。
     

         現在我與女兒走在路上,人家還以為我們是姐妹吶,這當然是自己心裡一份小小的驕傲,但是這卻是我用青春換來的結果。這個青春里包含了無數的眼淚及血汗,世道說「為母則強」,為孩子尋求安全及多元的環境讓他們去探索,但也不要老是想著要「保護女兒」,兒子也得要保護的,再說,保護也是沒有用的,溫室裡的花朵,不能抵抗強風暴雨。
    

        最後再與各位讀者分享,老公跟孩子們的「秘密暗語」,老公跟孩子們約定當你們和朋友出去玩時,如果發現現場氣氛怪異,出現了一些不認識的人,或是發生類似犯罪的的事件,也有可能是有人喝酒鬧事,吸毒,情侶吵架等等任何你們需要我們的時候,這些出乎你意料卻不知要如何處理的狀況,也可能無法拒絕及抽空打電話,你們可以發出簡訊「 X 」這是我們的秘密暗語,當我們看到簡訊時會立刻打電話給你,讓你有機會離開現場,並且不論多遠多晚都會帶你回家,當你還沒有準備好跟我們說發生什麼事時,我們不會多問也不會給意見,就等你決定好要跟我們說明,我們不帶評價的陪伴著你,直到你可以經過這個狀況。這是我們給孩子的承諾,也讓他們知道當他們陷入困境時,我們都會是你的港灣可以供你靠岸,我們給孩子沒有條件的愛,他不需要到達什麼目標才會得到我們的愛,而是讓他做想成為的自己,我們支持著,陪伴著,跟著他們一起成長。

Teamfifidale.jpg

文章標籤

舞動飛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向心理學提到的心流(Flow),什麼是「心流理論」?

加州克萊蒙特學院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教授透過研究「內在動機」產生所想要的、具有挑戰的、可以掌控感的情況下,經歷的特殊心理狀態,稱之「心流」。

定義:

全神貫注在活動中,而且暫時不會意識到自我的其他層面,和個人的情境。一種自述的主觀狀態,是發自內心的投入可掌控、具挑戰性的工作,或是需要相當技能的活動時,產生的內在狀態。

心流經驗的特質:

1.執行時候的內在愉悅感

2.挑戰和技能達到平衡

3.行動的自動化

4.清晰的目標。

5.回饋

6.專注在進行的工作或活動上。

7.掌控感

8.忘我境界

9.時間的轉變。

挑戰/技能比例,心流體驗的重要條件

焦慮(挑戰高,技能低)

無聊(挑戰低,技能高)

心流(稍高於個人水平)

《心流理論》 來應對雙減政策!.png

《心流理論》 來應對雙減政策! (1).png

最優體驗(optimal experience)

  • 掌握內在生活,得到幸福的過程。
  • 需要個人的努力與創造力,以及隨時隨地掌握意識的能力。
  • 需要靠自身去創造的,每個人都有無數的機會可以挑戰並提升自己。
  • 最美好的時刻「一個人有意地將身體或心智能力發揮到極限,去完成某件有難度或有價值的事時」。

心流|意識秩序

  • 感到與目標一致的資訊不斷的進到意識,精神能量也會源源不絕,感覺到自我效能,覺得自己好棒,正面的回饋讓自我更加茁壯,於是有更多注意力投入於內在與外在的環境。
  • 當進入意識的資訊與個人目標間的關係是和諧的時候,這個人的意識就是「有秩序的」。

【自我成長|自我逐漸複雜的過程】

複雜是特化(differentiation)整合(integration) 兩大心理程序造成。

特化:讓個體發展出的獨特性,把自我與其他人區隔開來。

整合:則是相反的。指個體超越自我概念與實體,與他人連結的作用。

成長:結合兩個相反的趨勢,就形成了一個複雜的自我。

創造心流「最優體驗」的經驗

關鍵元素「活動本身即是活動的目標|自成目標」

一種自我滿足的活動,做這件事情的目的,並不是期待能在未來獲得好處,而是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獎賞。

可以從事的行為包括:

  • 社交
  • 閱讀
  • 藝術創作
  • 技能創造
  • 學術成就
  • 電腦遊戲
  • 娛樂性運動
  • 競技運動
  • 工作
  • 身體感官
  • 身體控制
  • 文字創作
  • 文化活動
  • 創造意義
  • 等等.......

不容易達到心流體驗的狀況:

  • 個人因素:
  1. 思覺失調症:刺激過度包含( stimulus overclusion)無法去避免注意不相關刺激,不管喜歡或不喜歡把所有資訊照單全收。
  2. 注意力缺失:精神能量太隨性,不受控制。
  3. 自我意識過強:擔心別人怎麼看自己,怕自己給人不好印象。
  4. 自我中心:精神能量較多在自己身上,很難對活動本身有興趣。
  • 環境因素:
  1. 環境過於單調:如沙漠,環境刺激過少。
  2. 奴役,壓迫,剝削
  3. 社會脫序:行為準則混亂的社會,經濟瓦解。
  4. 社會疏離:社會體系牽制,背離自己目標。

【家庭提供心流的環境】

  • 明確:這些孩子清楚知道父母對他們的期待,親子互動中的目標和回饋都不含糊。
  • 重心:不管在感覺或體驗上,他們都認為父母對他們喜歡的事感到興趣,而不是一昧關心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
  • 選擇:孩子覺得自己是有選擇的,只要願意承擔後果,他們甚至可以選擇不遵守父母訂的規則,但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 承諾:足夠的信任,這讓他們不害怕放下防備,全心投入自己喜歡的事物。
  • 挑戰:父母提供孩子複雜程度逐漸提高的行動機會。

重要步驟:

  1. 建立一個概括性目標,以及幾個實際上可執行的次要目標。
  2. 根據每個目標,找到可以評估進度的方法。
  3. 專注在所進行的事上,不斷將挑戰做更精細的區分。
  4. 發展與行動機會相當的技能。
  5. 一旦活動變得無趣,再提高一些難度。

發展內在動機

  • 有適度的挑戰性。
  • 覺得自己可以做得很好。
  • 帶來滿足感。
  • 相信自己會成功,所以付諸行動。

酬賞制度的應用:

  • 酬賞與內在動機發展之間關係是複雜的。
  • 如果覺得酬賞是控制性,會降低內在動機
  • 酬賞可以強化行動初期的堅韌性,直到感受到自我效能,逐漸以整合的方式調整行動。
  • 酬賞被認知是訊息性的甚於控制性,有助於自我決定的連續性邁向內在動機。

奧地利心理學家Viktor Frankl 《活出意義來》一書提到,

「別以成功為目標-當你愈是針對它,以它為標的,就愈容易錯過它。成功,就像幸福一樣,不是追求而來的;它是一個人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而忘卻自我的副產物。」

圖/文章整理|舞動飛飛Fifi 

----------------------------------------

參考文獻:

  •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2019)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新北市:遠足文化。
  • Alan Carr(2014)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gths, 2nd ed.
文章標籤

舞動飛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供優質培育課程【Kidsmove藝術療育】創辦故事

Kidsmove介紹.png

我有兩個孩子,在他們青春期的時候,我感到非常的挫敗,雖然讀了一些教養孩子的書,還是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常常造成彼此間的誤解,在我的原生家庭中時常充滿了暴力氛圍,當小時候每次被爸爸修理時,心裡總是想著,我長大後一定不要成為這樣的父母,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孩子溝通,而不是用權威的方式讓孩子屈服,心裡卻是委屈不願也覺得自己很無能。

我很認同孩子來到生命中,對大人是一種修煉也是一種成長,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我還在外商公司上班,領的是兩三百萬年薪的收入,但對我來說,我更看重的是家庭的關係與內在成長,在找尋了學習的相關資料後,堅決的辭去了當時的工作,轉而從頭學習「舞蹈動作治療」的專業,家人們覺得我日子可能過的太好,才會有想要打掉從練的勇氣,其實我更想要的是擁有和孩子、家人一起扶持,理解彼此的緣分。

因為台灣沒有這樣的學科,有些人連聽都沒有聽過,認為教跳舞就是舞蹈治療,而這門學科在歐美國家已經有百年的歷史,是以藝術形式的心理治療方式,有專業的培訓及證照,甚至有醫療保險給付,但在台灣算是很新的職業,雖然從台灣第一位引進舞蹈治療概念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但至今台灣具有專業證照也才約20-30人。

這類的行業在與他人講述時,聽者都覺得台灣很需要這樣包含心理、科學背景的藝術治療形式,但又對於這個行業感到陌生,也對於“治療”這兩字感到焦慮,好像是我沒有病為什麼要去治療。

其實,舞蹈動作治療要體會的是“用身體來感知”自己當下的狀況,也去探索以往的動作行為慣性裡,藏著我們的經驗及被對待的方式,這些都是形塑我們的要素,也唯有去看見才有轉化的可能性。

例如一位孩子在幼兒時,因為餓了還沒發展到口語能力時,會用哭喊和肢體動作來表達,當大人可以提供他的需求,讓他身體舒服了,也安撫他的情緒,孩子會感到需求被滿足,理解世界是安全的,是信任的。

但是相反的如果不去理會孩子的反應,他用盡力量也得不到滿足,漸漸地孩子在大人身上感受到不被理解,也就體會不到安全感,從而發展出對待世界的方式,可能是冷漠的或是逃避的等等。

所以你看世界的方式早在生命的初期,就已經漸漸成形了,除非覺醒不然很難偏離慣性的宿命。

2017年學習到了一個段落,開始在矯正機構服務,與青少年們一起工作3年的時間,感觸很深的是,每一位收容少年背後都有失功能家庭的故事,並且在學校的體制下也無法得到友善的支持,漸漸的走向偏差的道路,有些人在小小年紀就需要養活自己,有些是家人過於忙碌而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情緒,更糟的是家裡的大人本身就行為偏差,孩子有樣學樣也造就扭曲的價值觀。

每位治療師會因為自己的專長、背景和所關注的人群不同,會與不同的機構合作,有在醫院與特殊兒童、癌症病童等服務的,有在身心診所與身心症病患工作,與失智症長者,社區長者,學校學生的心理輔導,監所的團體輔導。

而創辦Kidsmove是因為我過往的經歷,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創造出陪伴家庭成長的學習平台,以兒童、親子及家庭為主,重視情緒素養的培育,認為做人比做事重要,IQ高雖然很厲害,但EQ才是幸福的指標,建構認識自己也體貼他人的人格,穩定地去面對人生的喜樂與風雨。

我們提供優質的親子教養、情緒素養,性別教育,家長支持及成長的課程,還有跨文化的體驗活動,應用教育學,心理學、藝術療育的科學養育的方式,提供給家庭、學校及重視教育的機構合作共學的服務,歡迎關注及加入我們~

文章出處:https://kidsmove.business.site/posts/6297752876582361932?hl=zh-TW

文章標籤

舞動飛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youtu.be/kFwGC6bfW9k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以自己原來的樣貌「被看見」、「被聽見」、「被關愛」、「被抱持」
送給家庭最好的禮物:親子時光,創造力提現,身體接觸,情感交流,社群魅力,藝術美感 一次到位

兒童遊戲Over the Rainbow.JPG

【課程簡介】
這一門從舞蹈動作出發的療育課程,由心理學理論背景設計規劃內容,相信「身體洞察」是發展能力的基礎,在一個自由和安全的空間裡,用體驗性的表達性藝術活動,包括舞動、音樂、美術、遊戲、戲劇,來融合感覺統合、情緒表達、身體適能、建立人際社交能力及創造力提升,課程內容會以美國兒童舞動治療與德國舞動治療方式來帶領親子活動,並以接觸即興的自發舞動過程,引導學生可以表達自己內在情緒並且得以調節情緒困擾,在創作環節可以提升孩童自信及培養自我認同感。

【舞蹈動作治療是什麼?】

  • 舞動是舞蹈,又不只是舞蹈或許只是一個自發的動作,可以是身心療癒的方式,它沒有規定的動作模式,也不是跳給別人看的,而是關注自我的表達、覺察與探索,所謂「身隨心動」。
  • 舞動是一種表達自我情感的方式,也是一種非語言溝通的方式。
  • 舞動是一個主動參與探索的過程,也是一種瞭解自己與他人的方式。    
  • 自己可以決定投入多少,保留多少,以什麼樣的節奏成長,投入多少決定了收穫多少。

【課程收穫】

    1. 加強身心層面的連接  
    2. 提高自我對身體的感知
    3. 適當情緒表達與調節
    4. 捕捉親子非語言訊息
    5. 理解自身及他人非言語表達
    6. 增加新的視野看世界的角度

【課程教具】

美國進口:太陽花彈力帶~團隊凝聚力、團對合作

美國進口:情緒球~分辨情緒、表達情緒

彈性球:感官刺激、創造力

德國進口:羊毛繩~安全、創造力

德國進口:情緒卡~如何表達情緒

多樣樂器:手創樂器、環保、安全、藝術、美感

不同質感的樂器帶來不同質感的體驗

色彩豐富的絲巾~多變化的舞動經驗

跟我們一起玩吧! 小班制,熱情、溫暖、專業

 

文章標籤

舞動飛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