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媽寶,是成長的第一個階段】

 

記得小時候聽到一首歌唱著:「有媽的孩子像個寶……」心理會出現一份激動之情,在我的童年母親從不缺席,她選擇的工作是在家裡開業並且照顧著 4 個孩子,小時候總是想著她如果可以其他的媽媽一樣出門工作,我就可以在家裡做一些平常不可以做的壞事,比如吃一些垃圾食物,一直看電視不被人撈叨等等….但是長大後才知道這是有多麼的偉大,也感激她選擇這樣的生活模式,讓我們可以過簡單規律的生活,並且知道家裡總是有人隨時等著我們回家……….

 

這樣心理的安全感及歸屬感造就了我的一生--浪蕩愛冒險,這個愛流浪的個性 可以一個人到不同的國家學習、旅遊,與不同的環境及人群接觸時,可以容易的融入及交心,對待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及生活型態抱持著開放及好奇的心,有著同理心及堅持的道德感,這與自身的特質和成長的教養環境有著息息相關的交互作用…..

 

嬰兒期的孩子在還沒有語言階段時,是在用身體的感官學習,與照顧者的身體接觸與眼神交流有著重要的影響,這個母嬰之間的互動模式,在心理學裡有著名「依戀或依附(attachment theory)理論」,這影響著如何建立自我概念、青春期的自我認同及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等等。

 

  • 依戀關係的類型: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一個安全型依附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當主要照顧者(普遍為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和陌生人互動,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可能會難過哭泣,當主要照顧者回來時,小孩會很快地靠近照顧者尋求安撫。安全依附有助社會及情緒的發展,嬰兒才能適應與親本分離致力於探索環境,而發展出自我概念,此理論其具影響性。

 

反抗型依附(Resistant-attachment)

或稱矛盾型依附。此類型的小孩即使當主要照顧者就在身旁時,面對探索和陌生人時依然會感到焦慮。當照顧者離開時,小孩會非常的沮喪;當照顧者回到身旁時,小孩又變得很矛盾,明明想跟照顧者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當照顧者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反抗。

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此類型的嬰兒的母親/主要照顧者特性為: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不一致的行為。

 

逃避型依附(Avoidant-attachment)

此類型的小孩會迴避和忽視主要照顧者的存在,在照顧者離開或回來不表現出情緒。照顧者在時不去注意;照顧者離去亦顯不出緊張痛苦;照顧者去而復返非但不表高興,反而迴避或很慢才向前迎接;陌生人出現時無特殊反應。小孩不會去探索環境不管誰在那裡。小孩面對對待陌生人和照顧者是一樣的。不管誰在這個環境,也沒有太多的憤怒。

逃避型小孩的母親/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沒耐心、對嬰兒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的反應、並拒絕身體接觸等反應。逃避依附的嬰兒表現出退縮、孤立、對學習沒興趣、缺乏動機。也不易交朋友。成年:冷漠型。

 

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小孩沒有固定連貫的反應方式。會依據環境的回應來表現反抗或迴避。小孩經歷過受驚嚇的照顧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顧者。因為人際互動是不穩定的,所以導致孩子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面對照顧者,一般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整的鏡子,而混亂型依附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從一面破碎的鏡子。

 

看到了這個理論的資料,作為用心照顧孩子的家長也在思考著要如何能夠給與孩子一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既然我們生育了孩子想要給他一個健全身心發展的環境,相信也尋找了不同的專家的意見,以我的職業背景(作者為舞蹈動作治療師)也提供一些想法給家長們參考:

 

  1. 看見孩子原本的樣子: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原來的樣子被他人看到,第一個與孩子生命中重要關係者會是孩子的父母,每個孩子都是一位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特質,父母們總是有很多的幻想,想像他可以成為哪樣的人,哪種職業,哪樣的個性,但是孩子與身俱來就有自己的性格,您是否有真正的看見,並且『允許』他可以發展出自己的樣子,還是您想要的樣子。
  2. 在嬰兒階段最好的養是身體觸,動覺與開發:這裏我們不強調刺激,為有些無法接受激過度,卻需要多一些的刺激,也完全是照孩子的特性取決多給少。
  3. 的位置看世界:可以是空間的位置,比如,孩子的矮,否可以蹲下用同個空度與他對話眼神交流,孩子會感覺己如此的渺小,被威權控制,用同理的度去理解孩子到的題,是心理的度。
  4. 先處理情緒問題,再處理大人的情緒問題:緒(emotion)含了-心情(feeling)(sensation),大腦邊緣系統的杏仁核(amygdala)的是情緒處理角,它處理部分包含攻性、焦慮,憤怒和嫌惡感,同時也懼。如果子出現負面的緒先去詢問受與心情,嚇阻止,不只是處裡這些緒,還相關度,所以長們會抱怨孩子說都不聽,並且在同樣的情境下出現同樣的問題,這些與著憶相關的因素,當去理解孩子的情緒,理共情才能調整與的頻率,到彼此,也可以避免一再而在被激起的記憶引發的情緒反應。
  5. 言教不如身教(這也是八百年的老道理吧):正常的孩子大的鏡像神經元功能可以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及學習,這是不需要語言的傳達,直接由非語言的感官就可以學到,大人們的言行舉止,孩子們耳濡目染下就複製完成了,所以說為什麼一家人總是有著一家人常有的行為模式,生活上的經驗,身體的體驗比著用知識教育更容易被理解及體會,並且由著身體的內隱記憶習得影響更深入及久遠。
  6. 用舞、遊、藝類的來增加親子互動及親密關係:「玩」的活動,歡這句廣:「超能力」。所以去探索世界,夠有勇氣及找答案,並且可以一試再試,累,而術類可以構建美感及創造力,這樣的力不就是會結構上要的格特質?未來的工作是法想像的,就像們上代一樣,法去想像今日的網路及AI世界,在這不斷遷的紀,這個世論您做哪一個職業,都需要有『玩』的力,需要有著險的好奇心與解決事情的能力。子之間如果可以同時參與,不僅有著共同的驗也造出共同的憶,大人們也可以孩子久的童心,因生存壓力而忘了的心,去養彼此的心,孩子長。

 

帶著媽寶的安全感,才有往下尋找人生旅程的勇氣,有著可以在去探索內心世界的能量,不會卡在情緒的困境,無盡慾望的追求,能夠有能力給出愛接受愛,因為在他的生命中體驗過愛的幸福感。

 

舞動治療的課程依照著這樣的理論基礎去研發設計,內容會有具身體驗性的教學,有著感受性的分享,有著藝術類形式的創作,有著可以看見每一個人的機會,讓不論是家長或是孩子都有著自我獨特性的呈現,如果您願意,我們所創建出的時間與空間,我們將會成為一個接納的容器,讓你成為你自己,這包括孩子與您,一起加入我們,一起玩吧!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E%9D%E9%99%84%E7%90%86%E8%AB%96

                      不合理的--存在的  作者:楊定一博士   天下生活份有限公司

 

孩子與母親.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舞動飛飛 的頭像
    舞動飛飛

    舞動飛飛 Fifi

    舞動飛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